“菩萨丛中惠眼”的出处是哪里
“菩萨丛中惠眼”这个成语源自辛弃疾的《破阵子》里的句子,真是“才华横溢”和“眼光独到”交织的绝佳典范!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县主的美貌,还巧妙地将其与“菩萨”联系在一起,仿佛她就是人间的救星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这样的赞美是否有些过于“高级化”?试想,县主面对这种赞美,会不会觉得压力山大?“天上人间真福相”,这可是比“脸蛋精致”高了好几个台阶的夸奖!
再进一步说,辛弃疾用了这么高的帽子来赞美,估计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。毕竟,在那种动荡的年代,找一个“菩萨”出来,谁不想让眼前这位“仙女”来“拯救”自己呢?
所以啊,下次你也可以学学辛弃疾的这个招数,用“菩萨”的标准去“教育”你的另一半,告诉他:你不是一个人在努力,我还有“菩萨”在看着呢!
“菩萨丛中惠眼”出自宋代辛弃疾的《破阵子(赵晋臣敷文幼女县主觅词)》。
“菩萨丛中惠眼”全诗
《破阵子(赵晋臣敷文幼女县主觅词)》
宋代 辛弃疾
菩萨丛中惠眼,《硕人》诗里娥眉。
天上人间真福相,画就描成好靥儿。
行时娇更迟。
劝酒偏他最劣,笑时犹有些痴。
更著十年君看取,两国夫人更是谁。
殷勤秋水词。
作者简介(辛弃疾)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