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舂者天将雨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舂者天将雨”的出处是哪里

大家都说“舂者天将雨”,但你知道这句诗的来源吗?其实它出自明代诗人唐时升的《园中十首》。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园中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思考。

想想看,古人是怎么预报天气的?他们观察得可细了,有“舂者天将雨,硙者天将风”。就是说,当看到那些蠛蠓(一种昆虫)在地上翻滚时,老天爷就要下雨了;当它们盘旋飞舞的时候,八成是要刮风了。

这让我想到现代的生活:我们有了气象台、卫星 imagery, 甚至AI预测天气,还是经常预测错。古人却用这种“土方法”来预测天气,既朴素又有效。

这说明了一个道理:大自然的奥秘就在我们身边,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。所以,我们不妨放慢脚步,认真观察,细心感受。或许就能像古人那样,读懂自然的语言。

也就是说,生活中的小智慧往往比大道理更有用。下次看到小虫子在院子里翻滚,不妨也顺便看看天气预报,或许还能比APP更早知道要下雨了,hahaha!

所以,咱们要向自然学习,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这种观察和思考,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智慧。

“舂者天将雨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舂者天将雨”出自明代唐时升的《园中十首》。

“舂者天将雨”全诗

《园中十首》

明代 唐时升

秋高寒露至,旭日犹融融。

蠛蠓出阡陌,弥漫百步中。

或盘旋如硙,或下上如舂。

舂者天将雨,硙者天将风。

嗟彼旦暮间,安知造物工。

春气感鸣禽,秋至动阴虫。

时来不自由,物理将无同。

所以达士心,委运以固穷。

¤

《园中十首》唐时升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园中十首》是明代诗人唐时升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秋高寒露至,

旭日犹融融。

蠛蠓出阡陌,

弥漫百步中。

或盘旋如硙,

或下上如舂。

舂者天将雨,

硙者天将风。

嗟彼旦暮间,

安知造物工。

春气感鸣禽,

秋至动阴虫。

时来不自由,

物理将无同。

所以达士心,

委运以固穷。

译文:

秋天的高空,寒露降临,

朝阳仍然温暖明亮。

蠛蠓从小道中钻出,

弥漫在百步之间。

有的像旋转如细石,

有的上下跳动如舂臼。

舂动的预示着天将降雨,

跳动的预示着天将刮风。

唉,那早晚之间的变化,

谁知道造物主的工作。

春天的气息感动着鸣禽,

秋天的到来使阴虫活动。

时光来临时并非自由,

自然规律将不再相同。

因此,有志之士的心灵,

托付运命以固守困境。

诗意与赏析:

《园中十首》描绘了秋天园中的景象,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。诗人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抒发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思考。

诗的开篇以秋高寒露的景象为背景,旭日的温暖照耀下,展现了秋天的美好景色。随后,诗人以蠛蠓出现在小道中的形象,形容了大自然中微小生物的活动,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。

诗中的\"盘旋如硙\"和\"下上如舂\"则描绘了蠛蠓的动作形态。硙指的是石磨,舂指的是舂臼,通过这样的比喻,诗人形象地表现了蠛蠓的活动方式。

接着,诗人以舂动和跳动来预示天气的变化,舂动代表着雨水的降临,跳动则象征着风的到来。这里,诗人通过描写蠛蠓的活动,暗示了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微小变化来预测天气的智慧。

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作者的思考。诗人感叹早晚之间的变化,提醒人们要谦虚地面对造物主的伟大和智慧。他指出春天的气息感动着鸣禽,秋天的到来使阴虫活动,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切生灵对季节变化的感应。

最后两句\"时来不自由,物理将无同\"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。他认为时光的推移不可控制,物理规律也会发生改变。然而,为了应对这种变化,有志之士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,接受命运的安排。

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对命运的思考。通过描绘园中的景象和微小生物的活动,诗人寄寓了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,呈现了对宇宙之道和命运的感悟。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与哲理思考相结合,使得《园中十首》成为一首既具有诗意又富有哲理的作品。